?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科技信息>科技动态
“桑基鱼塘的未来,我们更要精耕细作”
日期:2018-01-12 文章来源:湖州日报 字号:[ ]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从南浔区荻港村出发,走过横跨京杭运河的小桥,便进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蚬壳湾。放眼望去,河港纵横,鱼塘桑树密布,水光潋滟、阡陌相连,渔民们日出养鱼喂蚕、日落点灯织布,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是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
  今年55岁的叶明儿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作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主持者,从2010年开始,他就一直致力于桑基鱼塘系统研究,希望将它的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找到和谐相处的良方。 2014年5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当年9月,我市启动桑基鱼塘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叶明儿作为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
  上周六,在南浔荻港渔庄举行的首届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丰收狂欢节开幕式上,记者见到受邀而来的叶明儿,谈到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和发展,他侃侃而谈:“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集多种生产类型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低耗、高效地精耕细作,对生态环境零污染。”他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典范,这种复合人工生态结构的实践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推广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除了农耕智慧的体现,根据时节变化统筹安排农事活动,是桑基鱼塘系统的一大特点,这也成为叶明儿最感兴趣的一个点。“当地村民于正月、二月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月、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养蚕,六月卖,蚕蛹用来喂鱼;七月、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生态农业景观,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业的发展,还孕育出了特有的蚕花节等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今后,我们要在产业效益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两者和谐相处的良方,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让太湖边的这一璀璨明珠继续绽放光彩。”叶明儿语重心长地说。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 科技微信